城市设计要素(6篇)

时间:2024-07-12 来源:

城市设计要素篇1

关键词设计要素小环境大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1视觉要素

小环境作为视觉景观对象时,应考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考虑走在其周围的人的视觉感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形象,而且应该考虑多层意义,引起人们的思索。作为视觉对象的景观环境应有视觉层次,处理好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关系,应有景深,反映更多的内涵。比如雕塑往往会成为一个视觉中心,但也应有基座、地面和周围环境的陪衬,更需有一个好的视距、视点,使小环境以一个有序的整体出现在视线中。同时考虑各个角度的观瞻,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景观环境。

2空间要素

2.1停留空间

小环境的设计应该布置休息设施,为人们提供休息空间。人们也可以从一个小环境看到另一个小环境的景观,如在步行路线上看到两侧的景观。常用的休息设施有很多种,石椅、石凳、矮墙和划分空间的台阶、栏杆、建筑物的台阶、转角、凹处等。座椅应设隔板以防其他人的干扰,使用特殊的颜色、材料或标志以求醒目、安静和安全,同时改善整个小环境的参观环境。

人们选择座位总需有一个良好的朝向和视野,可以领略到周围的美景,同时在座位周围布置能引起视觉效应的景观,如树木、小品、雕塑、人群等,这样能加强对小环境空间的领悟,座位的朝向也是小环境设计的内容。休息区域的选择,应有全盘的考虑,不能随心所欲随处布置,不要仅考虑美学而忽视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应该让观赏者能够很好地观察周围景色,边休息边欣赏四周的景观,同时也应在休息者背后、头顶处设置遮挡,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2.2环境因素

人们在小环境中逗留观看时,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天气的变化会给人们的室外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但也会给人们欣赏美景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像“雨中情”、“雨中景”,往往会增加人们的逸趣。

小环境的设计应该提供适宜的设施,让人们能应付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将休息设施、步行道等一些小空间安排到最有利、最方便的位置,并对小环境的内部空间进行精心的组织,同时对构成要素也要进行尺度设计,如矮篱、矮墙的高度能遮风,设置顶棚以能避雨。另外小环境的布置应能使人们体会到大自然的好处,人们能够接触自然、欣赏自然。

3引导要素

3.1环境的边界

要使小环境形成空间感、领域感,应精心组织小环境和周围环境的边界。边界是人们进人环境的界限,明显边界的出现,有助于让人们从心理上感到进入另外一个空间,增强对小环境空间的领悟感,同时也把握小环境的空间范围。

小环境的领域范围一般是人们根据使用功能、使用要求、条件、环境要求自发地形成的,我们也可以人为地综合各类因素制定这个边界,一方面改善边界内的环境设置条件,使空间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强边界感,使人们能看到明显的界限。

建筑小环境的边界处理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绿篱、栏杆、台阶、坡道、建筑物的外墙等进行边界的划分。

(l)绿篱常常用来区分两种完全不同质地的环境,比如区分硬地和草地,绿篱完全起到环境的过渡界限作用。由于相对较宽,而且高度随树种的不同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人们一般不会跨越。绿篱相对较封闭,由它围合的空间,随高度的增加围合感加强,形成较为私密的空间。(2)台阶和坡道在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作为小环境的边界,起到过渡空间的效果,人们根据坡道或台阶带来的高差变化,会明显地感觉空间的转换。在划分空间时往往利用台阶或坡道,使空间有所变化,形成内外有差异的空间。

3.2空间引导

当小环境边界确定以后,有时因为其边界用墙、矮篱围合,或掩映在树丛中,空间较为封闭,使在室外活动的人不容易发现,小环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需要采用引导手段,使人直接或间接地到达。引导的手段有多种,可以通过道路、台阶、坡道、标牌、空间导向物等能够表达一定方向的设施的指示,向人们暗示前面空间的到来。城市中心小环境设计,主要通过道路、台阶、坡道、指示牌的精心设计,表达一定的方向意图,也可以对地面材质的选择、色彩的选用、文字和符号的设计进行整体的设计。

4结语

小环境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要素的差异影响了小环境的功能,同时各种要素组合方式的不同也使空间内部呈现不同的形态。构成要素的选择应该利于空间的形成和人们的健康发展,特别应该满足人的尺度,服务于人们社会往的需要,以形成多方位、多类型的次小环境。各种要素的组合应根据人们自发形成的空间和参考人为的调节综合布置,人们生理、心理要求不同,交往方式、活动人数的不同,熟知程度也不同,这就要求小环境内的空间应该有个好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城市设计要素篇2

关键词:道路;线形设计;总体设计;几何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道路线形是由直线与曲线连接而成的空间立体线形开关,也就是道路中心线的空间描绘。线形设计不好,轻者乘客会感到不舒服,严重则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甚至造成交通事故,究其原因,道路设计规范只对某些技术指标,如: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坡长等分别做了规定,而对这些指标之间的组合以及特殊性考虑甚少,如果设计人员不从行驶车辆的安全性上考虑,那么,设计出的道路就不会是一条好的道路。因为线形好的道路,应该首先保证车辆安全,舒适的行驶。

一、城市道路定线的意义:

在总体规划阶段,根据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用地功能分区和布局,初步确定路的大致走向、平面主要转折点、干路交叉口的位置或方位坐标,并明确道路的功能性质、路幅宽度,一般称为道路网规划。

在详细规划阶段,一般应进行道路红线设计。所谓红线设计,主要足根据道路网规划已大致确定的路线走向与道路性质、路幅,进一步确定道路走向、位置、主要控制标高、横断面组合布置以及主要交叉口和广场的平面安排等问题。此项工作通常在1:2000~1:5000现状地形图上进行。在规模较小的中、小城镇,上述工作可合并一次进行。

所谓道路定线,就是在红线设计或初步设计(除红线设计内容外,还包括路面结构方案、沿线小桥涵造型以及其他构筑物的大致安排、工程量估算等)的基础上,结合细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现状城市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合理安排,确定道路的平而、竖向线形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绘制平、纵断面设计图。它足道路技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路定线对于城市建没和道路行车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要解决道路本身的工程、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要充分考虑道路与周边环境、城市建设现状的配合以及道路景观等问题。

二、城市道路定线的原则

(一)原则:道路定线不仅仪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要全面综合地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定线的方法并没有崮定格式套用,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推敲,以下仅提出一些基本原则和做法以供参考。因地制宜确定路线位置。在城市中开辟-条新路或改建一条旧路,往往涉及到工程、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复杂问题。因此要本着“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减少拆迁”的原则,

(二)掌握好各项技术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满足现代城市机动车交通的要求,也要充分考虑行人、自行车和其他非机动车交通的要求。对道路弯道半径、道路宽度、纵坡度、视距等,都应掌握好各项技术标准;同时应考虑沿线地形、地物以及土壤、地质、水文等自然情况,尽量利用有利于道路的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经反复比较,选出最经济合理的路线,满通对道路的各项要求。

三、路线总体设计

(一)路线方案。路线方案是根据指定的路线总方向和公路功能及其在公路路网中的作用,考虑了社会,经济因素和复杂的自然条件等拟定的路线走向,路线方案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公路本身的工程投资,运输效率和使用质量,还影响到在公路网中是否起到应有作用。

(二)路线带选择。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也称路线布局。

(三)路线分段。一条长的公路可能通过不同的地形分区,要注意根据地开特征,合理地确定地形类别,设计车速,设计车速不同的路段其过渡要均衡,不应出现突变。相邻设计路段的衔接点,应选择能使驾驶人员明显判断前方情况将发生显著变化而需要改变行车速度的地点,如村镇,车站,交叉口或地形变化明显处等,公路行经地区的交通量变化较大时,可能出现车道数的变化。当出现这种分段时要选择好衔接地点,处理好衔接前后过渡段的线形设计。

(四)定线。定线是具体落实中线确切位置的工作。其任务是在路线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按照已定的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及其他沿线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合理安排路线中线位置。其内容包括确定交点和曲线敷设等工作。定线是道路设计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它不仅要解决工程技术,工程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对如何使道路与周边环境相配合,以及道路本身线形的改善和美观等问题都要在定线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考虑。定线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定线方法。常用揎线方法有实地定线和纸上定线。技术标准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路线必须使用纸上定线,然后把线上路线敷设在地面上。实地定线省去纸上定线这一环节,直接在现场实地定线,此方法常用于技术标准纸和地形地貌较简单的线路。

四、城市道路设计中平面线形设计

(一)城市道路的线形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出最佳的设计,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城区的建设总体上需要规划,具体的建设中大致需要通过工程可行性研究季告,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这三个步骤,城市道路的线形已基本定型,尤其是在针对现有的城市道路设计时,线菜设计除考虑规划红线,退建筑红线外,应避免对原的建筑,道路桥梁及其他构筑物产生影响。城市道路改造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车辆及行人的安全前提下提高其通地能力,上述情况尽可能采取避让,确实无法避免的,经过专家委员会论证后,可酌情处理。

(二)城市道路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其完成对人流,车流的分流,集散后,优美的道路线形会给城市增光添彩。在综合考虑地形,地物,地质条件等各项因素,在布线时应使所选路线地形,地势相协调,恰当的利用建筑物,地形,水系,构造物之间的关系,将环境的不利因素消除在各个元素的衔接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对路线进行优化。

(三)城市道路是各条道路联接起来形成的路网,每条道路并不是一条直线,道路会有交点,道路相交的地方就形成了交叉口,弯道和交叉口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城市或工业区道路不可避免的会有弯道,在有限的空间里,偏角越大,转弯半径越有限,由于建筑物等得遮挡,可通视效果越差,转变半径越小,所产生的离心力也越大,公路常用的方法是设置超高和加宽,但是城市道路空间有限,应尽量避免加宽,超高也需严格控制,在需要设置圆曲线时,如条件允许应尽量选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不得已时,其超高坡高一般不宜大于1.5%,即不超过路面的设计横坡,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圆曲线两端应该尽量采用缓和曲线。

(四)道路线莆是由直线与曲线连接而成的空间立体线形开关。常用的曲线是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缓和曲线可以保证曲率变化柔和,连续,符合汽车行驶轨迹,还可以保证汽车在进入圆曲线时不必过多地降低运行速度而安全地行驶,研究发现公路里程,坚曲线坡度,道路两侧护栏,平曲线半径,桥梁与涵洞,交叉口,交通控制与管理,车道宽路面,交通流和计算行车速度等因素均会对运行车速产生潜在影响,随着运行速度的提高,缓和曲线应随之变得更缓,更长一点。这样有利于安全舒适地行驶,圆曲线具有很多优点,但处理不好,不仅会使线形显得曲折,还会使驾驶员判断失误,造成不必要的加速或减速,甚至导致交通事故。

五、城市道路设计中纵断面线形设计

(一)最小纵坡。很多城市地势平缓,城市道路的纵坡需要严格考虑与周围建筑的衔接,很多城市道路会采用小于0.3%的纵坡,在市政排水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2010年至今全国很多大型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内涝,对群众的出行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短时间的大量降雨将造成路面排水不良,在路面上积水到一定厚度后,车辆与路面间容易产生“水膜”现象。使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阻力大大降低,制动性能将很大程度上失去控制,往往会酿成事故。

(二)与平面线形协调。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时,应满足”平包纵“,即竖曲线在平曲线范围内,竖曲线中点宜设置于平曲线的曲中位置,蚂曲线起,讫点最好分别在两个缓和曲线的中间,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

(三)竖曲线设计时尤其需要从驾驶员的角度谨慎考虑。竖曲线中凹形竖曲丝的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或平曲线不包容竖曲线的线形组合具有较差的视线诱导性,易使驾驶员判断失误,导致事故,如果线形在驾驶员的视线内反复变化,会使线形外观不连续,形成视线盲区和错觉。容易使驾驶员紧张,导致不必要的减速,从而影响运行速度和燃油的。除此之外,道路横断面的鸨,桥梁以及交叉等构造物的设置,路面的抗滑能力,路面平整度等因素也会对汽车的运行速度造成影响。

六、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是在平面和纵面线形初步确定的基础上,用透视图法或模型法进行视觉分析,研究如何在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的前提下,满足视觉和心理的连续、舒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良好的排水条件等,再对平、纵面线形进行修改,使平纵面线形合理的组合起来,使之成为连续、圆滑、舒适、美观的空间线形,从而达到行车安全、快速、舒适、经济的要求。而我们讨论的主要是线形组合与行车安全的关系。

七、为降低交通安全的发生率,应该从道路设计的最开始就应该重视线形安全设计。

从道路设计的新理念出发,道路设计人员应注意通过精心的规划和设计来降低驾驶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采取主动预防措施改进道路线形设计,减轻驾驶员的工作强度,降低因失误和错误而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结束语

城市道路设计仅仅是市政设计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是极其重要的,他时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现在的社会发展极其迅速,所有的设计均需要考虑适应以后社会的发展,不至于落后,但是城市道路的宗旨是没变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雨化,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2】刘伯莹,姚祖康,公路设计工程师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张艳民,黄军,浅谈道路线形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协调。[J],山西建筑,2007,33(31),288-289.

城市设计要素篇3

关键词传统元素;城市景观;遵循原则;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223-01

传统元素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界长期交往中日积月累所形成和沉淀下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传统元素正是通过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被留传下来。本文以泉城济南为例,阐述了山东传统元素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需遵循的原则、传统元素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应用策略及重要意义。

1传统元素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需遵循的原则

1.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环境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能够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传统元素、体现传统文化,建造人性化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城市居住环境,体现城市传统文化价值及传统特色,一直是众多设计师所追求的,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性化的设计已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

1.2尊重历史

在城市景观中运用传统元素,一定要尊重历史。传统元素可以直观地体现城市特色、历史渊源、地域风情,而将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中,是形与意的结合,符合了人们期望传统文化得以发扬传承的社会价值观。

1.3注重协调性美感

人们的审美,通常受整体第一印象影响,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把握好整体感觉,和谐的整体美感是最佳的状态。传统元素运用于城市景观设计,要与城市的风土人情完美结合,力求做到统一与自然。

2山东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用的体现

以山东济南为例,阐述山东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济南,是中华民族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传统元素已经融入到济南城市景观的设计理念中。

2.1传统元素在芙蓉街设计中的体现

最能体现济南文化古韵城市景观的,芙蓉街当之无愧,在这里,传统元素淋漓尽致地应用到了城市景观的设计之中。

芙蓉街是一条古商业街,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因芙蓉泉而得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芙蓉是指济南的市话荷花,所以,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都是用“芙蓉”命名,泉水与荷花的造型元素,在芙蓉街的设计中被大量运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芙蓉街的街道景观、街区建筑中,历经沧海桑田保留至今,彰显出芙蓉街的独特魅力。清代诗人董云曾作诗《芙蓉泉寓居》描述芙蓉街的美景。随着历史的变迁,芙蓉街沿街小楼的精美雕刻,向世人们描述着老街当年的繁荣昌盛,建筑屋顶稳重协调,直线曲线的巧妙搭配形成了微微翘起的飞檐格局,大大增添了建筑设计的生机感和美感。传统的图案与色彩搭配,红木门窗上的精美的雕刻与镂空结构,使得传统元素充分融入到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建筑古韵风格充分显现在世人眼前。

2.2山东奥体中心的“东河西柳”设计理念

“东河西柳”可以形象的描绘山东奥体中心的整体形象。位于西侧的体育场可容纳6万人之众,呈“柳叶”造型;网球中心、体育馆及游泳中心位于东侧,呈“荷花”造型。奥体中心“东河西柳”的恢弘设计,将市树和市花的视觉元素利用的淋漓尽致。

2.3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范围

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风景名胜、历史明园、雕塑园、遗址公园等。另外,城市街道的建筑设计,也注重将传统元素融入其中,如仿古商业街、历史古街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

3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形象生动的立体或者平面图案,把传统元素融入城市景观造型中,运用真实的景物或者人物形象把历史典故或者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用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以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传统元素应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突出构成手法,主要的构成手法有如下四种:

3.1直接利用形体

直接利用形体是指引用传统元素的局部特征或形态特征,能够让人在看到局部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整体,像山东济南的泉城广场的泉标设计,整个泉标立体感非常突出,整体造型流畅别致,天蓝色为其主色调,中间镶嵌明珠,构成隶属的“泉”字;冲入云霄的三个尖,如同三个巨大的花朵,象征着济南的三股泉水;眼睛造型的明珠,比喻泉水如珍珠。整个造型充分利用了济南的特色传统元素,让人看到泉标即可以联想到喷泉,以这种由点到面的设计方法营造环境,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城市特色。

济南泉城广场的文化长廊设有齐鲁大地上的历史名人铜像,有:大舜、管仲、孔丘、孙武、墨翟、孟轲、诸葛亮等。充分体现了直接利用形体这一手法,将传统元素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中这一理念。

3.2简化和抽象形体

一些民间艺术如龙灯、狮子舞等,其艺术形体比现实生活中要夸张的多,却一直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城市景观设计中应用传统元素也可以遵循这种规律。

3.3将形体重新组合

利用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传统元素,整合起来表现某个形态特征,如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传统建筑的不同元素整合在一起,彰显整座城市和谐的文化风貌。

3.4应用其他文化元素

在恰当的场合将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进行物化,应用于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如济南的芙蓉街清朝铜人,李清照故居等。

4总结

传统元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对外能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将传统元素应用于城市景观的设计中,能够更好地发扬民族文化。本文阐述了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中应用中需遵循的原则,并以山东济南的芙蓉街为例,概述了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希望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发扬与传承带来一定促进作用。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齐鲁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创新应用研究》,立项号:2012362。

参考文献

[1]李红梅.传统造型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J].济南大学学报,2013(02).

[2]邹鹃妃.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造型元素的应用原则[J].东京文学,2011(03).

[3]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城市设计要素篇4

关键词:城市住宅色彩设计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90-02

人类视觉的主导要素就是色彩,色彩影响着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人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手段就是在城市住宅中合理运用色彩学,而且,色彩学目前已经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色彩学在城市住宅设计中作为一种积极的因素,能够突破城市建筑在空间、资金、材料、形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实际解决问题。这也是色彩设计在城市住宅建筑中引起重视的主要原因。

一、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定义

色彩通俗的定义就是人类眼睛、大脑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后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1]因此,从色彩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眼睛对光的感知反映到大脑中形成了色彩。我们通常看到的色彩不仅仅是光的物理反应的结果,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周围的环境等。因此,色彩并不是一种物理现象可以恒定不变。

色彩学在实际应用当中,最多的是应用于城市住宅建筑。整个城市的建筑环境及城市内的建筑物都跟色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作为有着造型艺术之称的建筑学,它的艺术灵魂就是建筑形象。而建筑的外形、建筑的色彩及建筑的质量又是建筑形象的组成部分。建筑色彩学,就是建筑的技术与美学的有效结合及在建筑领域的运用,建筑色彩学使得建筑的色彩更加科学和和谐,也使得建筑更加美观。但在城市的实际建设中,城市住宅在色彩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追求商业利益,在城市建筑上安放广告,这样在整体上显得比较突兀,产生不和谐。另外,由于设计师色彩设计的水平有限,因此很多色彩的设计与建筑住宅不协调,影响整体住宅建筑设计的美感。还有的为了凸显个性化,抛弃了建筑色彩设计原则,导致城市住宅建筑物色彩混乱,影响建筑美感。[2]

二、影响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城市住宅色彩设计的功能因素

在城市住宅建筑的设计中,对其功能及用途方面有着影响作用的因素之一就是色彩。建筑色彩的设计及应用,应该结合整个建筑的属性及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同,建筑的色彩设计也应该相应的不同,这就是建筑色彩学最本质的追求。城市住宅建筑最根本的功能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居住的场所,因此,在城市住宅建筑中色彩的色系主要就是围绕这个主要功能采用的,也就是说,城市住宅建筑中色彩的设计是为了满足然们居住的需求而进行的。这就要求在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中,要结合人们对住宅的心理需求,尽量多运用一些低明度的暖色调的色彩体系,使人们通过住宅色彩想到家庭带给自己的温暖。

(二)影响城市住宅色彩设计的气候因素

我国地域比较广阔,从最北端到最南端有着5个气候带的跨越,因此复杂多变的气候导致我国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及日照还有雨雪雾等都是影响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的因素。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受以上气候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我国的南方由于气候比较炎热,因此,在城市住宅建筑中色彩的设计主要采用一些冷色调,这样能够有效缓解南方炎热的气候特点给人们带来的不适感受,与地域性的气候相适应;而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也比较干燥,因此,为了缓解这种感受,在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上一般采用的是暖色调。

(三)影响城市住宅色彩设计的地域及民族因素

近些年,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面貌上存在很大的趋同性。主要原因就是在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地域的因素,地域的特点及历史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各方面都是影响城市住宅色彩设计的因素。但是,在现实的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中,城市的地域性特点及历史文化等往往都没有引起重视,甚至都被忽略。城市住宅建筑的色彩设计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独特的地域性及历史性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不同影响,力争在色彩的丰富程度上进行突破。只有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才能有助于塑造住宅的整体形象,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增添城市魅力贡献力量。[2]

三、城市住宅建筑在色彩设计时的原则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除了要求保持内部色彩的统一外,还要注意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及城市人文环境相协调,因此,在城市住宅建筑的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对地区自然环境充分尊重的原则

一个城市住宅建筑的色彩实际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的气温、年降水量及湿度等气候因素,因此,在进行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的时候要坚持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另外,还要对城市水系及城市植被的情况进行综合的考察。

(二)对地域文化充分体现的原则

我国国土面积大,因此,地域广阔,地域文化丰富。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条件及地理环境和民族风俗等多方面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色彩模式。因此,在进行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地方建筑的色彩特点,借以体现地域独特的文化特点,保持建筑群体与城市环境的相互融合。

四、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方法

城市住宅建筑在色彩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构图及选色这两个部分,采用绘图及制作模型的方式表现。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步骤如下:

(一)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法主要是针对城市住宅建筑周边环境的色彩,还有就是一些实物的色彩和目前周边存在的建筑物的色彩M行收集。在对各种影响因素充分分析后,确定该地区的城市住宅建筑物的色调是使用暖色还是冷色调等,从而提出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最基本的设计思路。

(二)对色标进行选取法

通过调查分析周边环境与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最终在色标上进行选取。在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选取上最常用的色彩搭配的方法就是同一调和、类似调和等。

(三)进行三维模拟

根据最初的设计思路及调查分析时收集到的实际图样,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三维处理,以模拟出实景进行动态的分析。采取这一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更有立体感和直观性,便于发现在色彩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时进行修改和后期完善。

(四)色彩组织法

通过进行现场的测试及分析,确定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的色彩种类。一般情况下,色彩的设计不超过3种,并根据实际情况定出基本的色调,用来制作出蒙赛尔色标及色度图,进行初步的色彩设计,并根据色彩的确定绘制出相应的设计图。

(五)正式设计

根据以上四步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开始着手制作平面的色样,在住宅基地现场进行投放,并在自然光下进行拍摄,对有必要修改的部分进行适度的修改,确定出最终的设计方案。[3]

五、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作用

(一)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造型作用

色彩在城市住宅建筑中最重要的表F方式就是通过视觉的不同构建,在视觉冲击上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第一印象。一般的表达方式就是通过色彩的应用表现出建筑物进退感、生动感及立体感。另外,通过色彩明暗的运用,能够清晰地表现出建筑造型的立体感觉。

(二)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区别及标志的作用

研究发现,色彩是外界事物引起人视觉反应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说,色彩与其他因素相比,更能够在外观上让人感知,更具有识别性的特点。色彩具有的诱目性及识别性是其他元素所不具备的,也是色彩的重要特征。而决定诱目性和识别性大小的关键因素就是建筑色彩与建筑背景色彩之间的关系。比如,一般情况下,黄色相比红色更具有诱目性,而在白色的背景下,黄色的诱目性又不如白色的强。因此,在现代城市住宅建筑的色彩设计中,能否巧妙地将色彩的诱目性有效运用是能否达到建筑物识别的关键因素,这种关键性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的城市住宅建筑群。

(三)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情感作用

光及色彩构成的物理相关现象是影响到人情感的关键因素。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的色系能够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如红色能够给人温热和愉悦的感觉,但是紫色、黑色等却给人寒冷的感觉。因此,在城市住宅建筑中的色彩设计要充分分析周边居住人群的心理,结合人们的心理和情绪进行色彩的设计。这就需要通过对不同色彩加以组合和运用,给人们营造出一种明快而且安静优雅的居住氛围。[4]

六、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设计优劣对整个城市的色彩美观度及城市风貌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城市住宅色彩设计中,要根据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将城市的相关地域特色及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民族特性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多种色彩的设计方法,确保能够设计出符合当地城市特点的建筑色彩。

参考文献:

[1]黄清发.城市住宅建筑的色彩设计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21):96-97.

[2]孙仁范.刘跃伟等.带地下室或裙房高层建筑抗浮锚杆整体计算方法[J].建筑结构,2014(506):27-30.

城市设计要素篇5

摘要:道路是构成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功能上大致分为生活型道路和交通型道路。城市生活型道路在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方面主要考虑其安全性、舒适性、绿化线条、视觉等方面的要素。本文深入探讨了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设计要素,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

关键词:城市生活道路绿化植物配置

1.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的类型

1.1城市街道型

城市街道多为分布在城市支干道的道路,有少量的车辆通行,路面幅度比较窄,在城市老城区中主要体现在一些城市老街,新城区中主要体现在支干道。这类型道路是市民行走和车辆行驶在城区中接触最多的道路,此类道路的绿化包括道路两侧的建筑(垂直绿化)、成行的行道树、街头绿地的绿化等等。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城市街道的整体形象,其中又以行道树和街头绿化为主要支持点,在城市道路系统中按一街一景原则进行植物的绿化配置设计,并提供市民身同心受的景观观赏特点。

1.2游赏步道型

现今城市步行街绿化已经成为了城市重要的公共休闲空间的组成部分。这类道路中植物的绿化效果已经不能满足步行街道的绿化要求,还必须考虑到布置有供居民休憩、漫步的绿地,以及花坛、雕塑及儿童游乐场地等文娱设施和公用设施等。如在步行街道绿化地带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加一些树池和树阵等以达到增添道路的自然情趣的效果。道路景观雕塑小品在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富有当地特色的前提下,同样能让整条道路显得自然、有趣、活泼、轻松。

1.3生活工作型

生活工作型道路主要是指分布在各类居住区以及各企事业区内部的道路,是市民聚集比较集中的区域,其道路绿化大致可分为:居住区道路绿化、办公区道路绿化。居民集中区道路是联系各住宅以及各办公区域的游园式道路,一般宽2m左右,主要是用来供人行走,少量提供小型车行驶。其绿化布置大多是置于道路后退0.5~1m,以便必要时急救车和搬运车驶近住宅,也有一部分是紧贴路边栽种,能让人和大自然联系更为紧密。

2.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要求

2.1道路景观要求体现精美细致

生活型道路由于车辆行驶较少,道路路面不宽,车行速度比较哦缓慢,市民在这类型道路上对景物的观赏速度较慢,属于慢行观赏性路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大面积地运用植被和色彩等,要求要做到精美细致化,如花境的运用。在绿化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植物塑造出的景观模式不能像交通型道路,色块分隔过长,市民无法看到一个整体景观,只能看到局部的景观效果,不利于市民对景观的观赏,要精致地对待每一个色块或花坛的细部绿化景观的设计,达到对这类型道路景观的精美细致的要求。

2.2道路景观要求考虑到人的实用性需求

生活型道路由于与人的接触最为密切,所以在考虑其绿化景观塑造的过程中,更多地是要考虑到人的实用性需求。无论是从树种的选择上还是景观的营造上,生活型道路更多地是呈现给市民“夏季绿荫环绕,冬季阳光普照”的景观感受。对行道树的选择要从树种、树形等多方面考虑。可以选择一些季相变化不同的树种相搭配,突显冬季阳关渗透的感觉;当然同样也可以选用一些树冠宽广的树种成排栽植,形成一种绿色环绕的空间效果。

2.3道路景观要求合理选择植物

1)对行道树的要求

道路绿化在行道树的选择上为了与道路环境相适宜,可多选择一些落叶树种,如:悬铃木、枫香、无患子、银杏等色叶树种,也可以适当种植香樟、杜英等常绿树种,不仅能丰富道路的绿量,而且还可以达到美化景观的效果。

2)对中下层灌木类植物的要求

道路的绿化景观除了注重尤为重要的行道树绿化外,还要重点考虑大量的中下层灌木类植物的造景运用。中层植物可选择一些观花观叶观枝类植物。花境中可以应用一些宿根类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如:千屈菜、毛地黄、大花美人蕉、石蒜、花毛茛、花叶玉簪等,由于考虑到人的实用性需求,在草皮选择上宜选用暖季型草皮,便于行人的参与,中下层灌木在选择时,除了考虑其色彩、尺寸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嗅觉的要求。所以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采用香花植物的搭配元素,可以使市民路过时从中获得清香的空气,生活型道路的绿化还应该考虑到植物对市民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对策

3.1行道树的种植策略

在布置行道树时,要考虑到道路功能的原则,这是生活型道路设计中最能体现安全性的所在,其中株距与定干的高度应成为最主要被充分考虑的因素之一。不同于交通型道路的路面幅度宽广,生活型道路的路面幅度较为一般,应采用单排种植的形式,株行距根据树冠大小来决定,基本采用5~8m,树干距道路侧石不少于0.5m,并保持足够间距。选择树种的胸径一般为8cm以上,分枝点高度不小于3.0m,多采用无患子、银杏、枫香、悬铃木、香樟等。定干高度也就是定出行道树第一分枝点的高度,最好要高过行人高度,这样树枝下高与街道上车辆才不会相互影响。

3.2色块的搭配设计策略

生活型道路的色块是最能体现其视觉效果、整体带给路人视觉冲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道路的色块带一般可以把分割带宽度定为每隔8~10m距离重复一段,距离由于受其路面幅度以及观赏功能的影响,色块的分割不宜拉得过长,分割带色块的图案要求变化丰富,色彩丰富,增加观赏性。色块的模式可以根据道路的长短以及走向与行道树进行多种形式的拼接,可以让车辆和行人路过时观赏到路边的色块变化纹理丰富,避免重复又具有连续性。

3.3景观小品的运用设计策略

一些树阵、树池、喷泉、雕塑甚至造型树的运用都可以成为生活步行街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景观,不但不占据人行道步行空间,而且满足行人游赏、休息以及道路景观营造的几大功能。在绿化景观设计时,对景观的把握程度是至关紧要的部分,功能景观太多不利于道路的畅通性,但只用行道树和花坛结合的设计又不能为大片的绿地提供游赏效果,所以树阵、树池和简单喷泉及景观小品的设立是现今最为普遍的做法之一。游赏步道型的生活型道路中运用到雕塑这种元素是很多的,多为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或者人文历史因素。适当地用在行人量大的绿化中,不但能点缀道路的景观,而且也为城市的人居环境提供了更多文化元素。

3.4韵律感和节奏感的植物塑造的设计策略

在绿化设计时,可根据道路的走向以及道路的弯曲方向,选择不同的植物栽植方式,把植物景观的连续性和节奏性体现出来。同时采用一些小乔木增加其厚重感,让其节奏感和韵律感不会显得单薄而无法成形。特别是与交通型道路不同的是,这类道路在灌木的设计上,不能过于单一的用一种或一大片灌木简单地做辅助绿化设计,需要更为细致的设计,常采用各种球形等造型的植物和更多开花植物的设计,根据道路弯曲的程度布置整形的球形等造型植物,不但增添了韵律感,还能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感的效果。

4.结语

道路绿化在创造城市旖旎风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维护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生活型道路绿化则是城市道路绿化中的骨架、脉络基础。它广泛地分布于城市之中,联系着城市和市民两个重要的环节,成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绿化的重要因素,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是城市整体环境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有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要素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要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研究,是对城市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在某个时期内的发展蓝图,是对城市进行建设与管理的凭证,是城市建设或者是城市运行的根本。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针对其基本的要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合理有效的的进行规划设计。而在进行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时,城市规划对其城市的市容市貌与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以及城市宜居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方针,采用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尽量少占农田。同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中各项建设用地,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以及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外,安全原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指标体系。要在编制城市规划设计时考虑到防火、防爆、抗震、防洪等要求,特别注意高层建筑的防火防风等问题。

城市规划设计体系的分析

1、城市土地使用体系的要素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主要侧重于对土地使用的复合性、整体性以及立体化的研究。土地的使用要综合研究不同区块之间的整体关系,结合城市的公共空间、历史保护、城市景观等方面的整体要求,来促进城市土地使用的高效率。结合城市三维立体形态以及城市空间的环境发展的要求,对城市土地的使用提出相应的要求,包括土地开发的强度、建筑的密度以及建筑的布局等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把抽象的土地使用指标同城市空间的环境建设联系起来。

城市景观体系的要素分析一个城市的景观体系研究主要是指城市的视觉景观的品质以及总体的构成。城市景观体系的构成包括城市中的实质景观要素,例如城市自然景观要素,包括城市总体的地形地貌、城市的水体、城市的绿化情况等;城市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建筑的形式与建筑的体量,城市环境的设施等。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还包括“活动景观”要素,例如各种城市的公共活动而形成的城市活动的景象,商业活动、休闲活动、节庆活动以及观光活动等。

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的分析城市的公共空间由要素由城市的街道、城市的广场、城市的公园、建筑内部以及地下公共空间等空间的单元所构成。城市空间的一体化是现代城市设计的研究重点,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要建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系统构成的认识基础之上,强调对城市公共空间所构成的单元的系统化研究和城市公共空间内部城市构成要素的综合处理等,以促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与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高效率性,进而发挥公共空间体系的总体效益。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科学性不强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地方特色表现性不高

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3、城镇化问题

有的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片面追求城镇化人口指标,导致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化,大量圈占、征用集体土地,大搞开发区,大搞“造城运动”的房地产开发,造成盲目的城市建设和土地浪费现象。

四、城市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倡导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生态破坏现象降到最低。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城市规划设计体现人文关怀,统筹兼顾,从而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前组织人力且领导重视,深入实际进行实地调查,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并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有空间,避免在城市将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交通容量紧张及重复建设浪费现象的发生。

2、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创造城市特色与风貌

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所关注的是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间以及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其内容比较具体而细致。因此,结合社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可以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粗略地分为两大类:①公共庭园、街道、广场、绿地及水体等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外部空间系统;②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在实际的城市居住社区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存在的,具有其较多的城市特色与风貌,综合体现出城市规划的意图,是城市规划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住宅单体功能的先进与完备已不是衡量社区环境质量的唯一标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的发达与完善正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标准。这也是人性化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营造,区别基于现代功能主义规划理论的传统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表现。总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践是必须建立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大背景下的,需要与周边环境产生有机的结合,需要更多地关注细节与使用者的行为

3、城市绿地规划

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如通过规划有绿色景观轴线,形成主景观轴线以及其他主要城市道路形成的次景观轴线。

结束语

现如今,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提高其城市文明与城市素质的重要因素。根据其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城市的发展规模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科学合理的对城市进行规划。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中的基本要素,进而合理的分析以及运用。确定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提高城市居住与经济水平的提高,并指导城市的建设逐步完善和提高。

【城市设计要素(6篇) 】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高层建筑安全教育(6篇) 2024-07-12

城市设计要素(6篇) 2024-07-12

电气设备检修实训总结(6篇) 2024-07-12